中心2020卷年鉴 |
发布人:张妮 发布时间:2020-01-20 |
【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发展概况】2019年,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简称CALM)在学校支持、主任指导和党支部引领下,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启动“内涵提升年”建设。
中心依据发展战略和学科布局,重点开展“力学流变学、特种高分子、功能杂化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并据此引进人才,已从普林斯顿、耶鲁、加州理工、加州伯克利及北大、复旦、吉大等引进人才26名(平均入职时间近两年,平均年龄35岁),教职工人数近30人。中心立足五大研究平台,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强调特色研究,同时依托国际学术委员会探索国际化评估,促进学术梯队的可持续发展。截至12月,中心在Nat.Mater.、Sci.Adv.、Nat.Commun.、J.Am.Chem.Soc.、Angew.Chem.Int.Ed.等顶尖学术期刊发表中心署名论文95篇。其中,杨曙光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论文创新奖;储玲玲在催化烯烃选择性转化领域取得突破,相关成果连续刊发《自然·通讯》《德国应用化学》;《自然·材料》《科学·进展》等连续刊发冯训达在低维材料结构调控和应用领域取得的系列成果;在评价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水平论文发表的权威报告《自然指数》中(2018.09.01-2019.08.31)学校88篇论文入选,其中中心署名论文24篇,正在为学校材料、化学等学科影响力的提升发挥作用;中心签订合同经费2472.98万元,申请发明专利23项。其中,陈春海团队联合相关学院研究人员成功申报科工局配套、上汽基金等多个项目,签订项目合同经费超千万元。
中心深入实施“高端人才聚集计划”,依托程正迪院士的国际学术影响力,邀请并汇聚相应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和产业专家,以“召开国际软物质科学与技术大会(20名中美欧院士及杰出青年学者作特邀报告)、优化国际学术委员会并召开第四次国际学术委员会(13位中外院士及业界专家指导中心发展)、聘请高端外国专家(3项高端外专指导中心学者项目获批)、聘请学校顾问教授(诺贝尔评委会物理协会轮值主席受聘)及中心兼职教授(陶氏及时代沃顿等6名企专家受聘)、举办平台专题研讨会(过渡金属催化研讨会等专题4次高端研讨会邀请领域知名专家40余名专题研讨)、开设CALM TALK系列学术讲座(21位中外优秀中青年学者专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等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对中心学科建设及科研合作的指导,持续建设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其中,在有可能申报的13名研究人员中已有10人次入选国家、上海人才计划(储玲玲入选国家青年千人,冯训达、刘庚鑫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冯训达、唐正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储玲玲、刘浩及朱圣卿入选上海市扬帆计划,孙胜童入选上海市晨光计划和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1人次获得国家自科基金资助(其中面上4项、国际合作1项、青年6项)。
中心深入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注重在科研实践中让“起跑线”各不相同的学生成长成才。持续优化“CALM新生入学教育”“CALM夏令营”等活动,支持中心青年学者为材料、化工、信息等学院新设、主讲或参与《高分子科学概论》《高等有机化学》《高聚物流变学基础》等课程9门。依托中心在学术、师资、国际化等方面优势,持续推进“CALM探索课”教改项目,系统探索高分子学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0余位国际学术界及产业界专家、中心程正迪院士及15名中青年学者进行授课或辅导,来自复旦、人大、南大等院校学生及企业界技术骨干的140名学员受益。为材料、化学等学科培养研究生近100名,已陆续在Nat.Commun.、Chem.Sci.、Nanoscale、Chem.Eur.J、Electrochim Acta等发表高水平论文。
同时,为保障入职教师尽快启动工作、专心学术研究,中心结合整体搬迁计划,科学规划仪器购置与管理,积极构建高效服务平台,建设“职责分明”的服务制度,营造“以人为本”的CALM文化。其中,在总结已建平台(含7个物理和化学实验室、1个公共仪器平台、1个小型生产线)使用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强化对仪器设备使用的研发及培训工作,探索构建高水准的仪器平台服务体系,所有大型仪器设备已全部面向学校开放共享,并完善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构建高规格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心获评学校安全文明单位,邱登梅、黄峻、刘蕾3人入选学校安全工作先进个人或优秀安全员。同时,系统推进中心配套文化建设,在宣传部特色文化项目的支持下,中心在2号学院楼的空间一期文化建设基本完成,为中心发展营造可持续的创新氛围。
中心党支部切实发挥作用,组织教职工加强对系列文件精神的学习,系统协调“PI联席会”“国际学术委员会”“主任办公会”等会的沟通、咨询及决策功效,并深化“CALM之问”特色交流平台建设,邀请校内外专家对中心发展、人才成长等关键问题深入研讨18场,加强对新进教师的管理、培训与服务,构建“集体决策、按章办事、公开透明”的内部治理局面;同时加强行政与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既悉心培养又严格要求,以高标准建设“大局观责任感强,既善开拓又守规矩”的服务团队。
大事记 【开设第二期 CALM 探索课程和暑期夏令营,搭建青年师生与大师专家共享的学术平台】7月8日至17日,中心2019“CALM探索课”暨“暑期夏令营”在松江校区举行。来自复旦、人大、南大、东华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及企业界技术骨干的近140名学员参加活动。此次课程包含“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化学精准合成策略”“低维材料高端应用”三大模块9门课,教学内容涵盖“学术前沿、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及产业应用”等多方面。课程由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领衔,法国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高分子结晶学家Bernard Lotz博士,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教授祝磊博士,日本北海道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洪伟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张文彬博士,美国阿克伦聚合物系统公司张东博士,贵阳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金焱博士、梁松苗博士,美国陶氏化学李斌博士等在10天内连续讲授,中心从普林斯顿、耶鲁、加州理工等校引进的中青年学者任课程“协助教师”,与授课专家一对一合作组织学员分组讨论,促进了学科交叉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探索了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召开第三届软物质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21日至23日,第三届软物质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松江校区召开,程正迪院士主持开幕式,副校长陈南梁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美国工程院院士Edwin L. Thomas,欧洲科学院院士Egbert W.Meijer,以色列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德国科学院院士Itamar Willner,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Virgil Percec及Takuzo Aida、Dick Broer、Nicholas A. Kotov、Ulrich Wiesner等200余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及杰出中青年学者参会,聚焦“超分子组装”这一研究热点进行研讨。大会采用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的形式设特邀报告19场,每场报告1小时,互动讨论20分钟,深入研讨该体系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科学难点、潜在应用价值及最新研究成果;为加强青年师生与学术大咖的交流,大会特地邀请28名来自国内外院校的海报投递师生进行了3分钟的研究工作报告。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会议聚焦前沿、注重交叉、研讨深入,尤其报告人多为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科学家,分享的前沿理念、方法与技术让与会人员开阔了思路、明晰了方向。
【召开“过渡金属催化研讨会”】1月8日,由中心主办的“东华大学过渡金属催化研讨会”在松江校区举行。此次研讨会立足过渡金属催化领域中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由特聘研究员储玲玲课题组牵头,邀请来自复旦大学张俊良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黄正研究员和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恩格尔教授,从实验、理论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过渡金属催化反应中的反应活性、选择性调控及在医药、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等问题。
【中心党支部与学校科研联合党支部结对共建】10月15日,中心党支部与科研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联合党支部结对共建,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处长许开宇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结对共建共谋发展”为题,开讲首场党课,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副主任、支部书记邱登梅和科研处副处长、科研联合支部书记李凌燕签约。双方拟立足“科研主管”与“科创试点”的机构属性,在组织共建、队伍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共同上党课、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一对一结对深度交流、联合开展业务研讨和培训”等形式优势互补,探索以政治优势促进科研优势与管理优势的建设,在提升学校科研管理水平及人才科研能力等过程中,进一步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撰写:张妮 审核:邱登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