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举行 |
发布人:张妮 发布时间:2023-10-26 |
为培养和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心于10月24日举办了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来自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师生代表参会。 中心副主任邱登梅致开幕词,特聘研究员马在飞主持论坛。邱登梅指出,研究生学术论坛是中心重点建设的一个学术文化载体,有利于同学对标一流学术、特色科研进行分享交流、拓展视野、相互启迪、共同成长。同学们是论坛的主人,大家一起努力,在研究生学术论坛感受荣誉感和获得感,成长得更好。马在飞认为,研究生阶段不仅要学习研究方法,还要注意表达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学术论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希望论坛能够成为常态化的学术交流纽带。 论坛上,来自材料学科和化学学科、中心五大平台课题组的8位研究生汇报了自己的研究背景及所取得的成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张金栋采用慢速和快速冷却两种条件制备了碳纤维(CF)增强新型共聚PAEK和商用聚醚醚酮(PEEK),研究了冷却速率对热塑性树脂结晶行为、界面结合强度、层间断裂韧性和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性能的影响;2019级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李晓芳发展了一种可见光与镍协同催化烯基磷酸酯的三组分对映选择性1,2-烷基烯基化反应,以高对映选择性构建了手性α-烯基磷酸化合物,并完全控制由此产生的三个立体中心和不对称碳上的手性;2019级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乔海燕受指尖皮肤软-硬凹凸结构的启发,通过反应-扩散介导的非平衡生长过程开发了一种可全面模拟指纹结构和触觉感知功能的美学离子皮肤水凝胶;202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黄浩通过先抑制后成形的策略制备得到壳聚糖/海藻酸钠纤维(ALG/CHI)并对其进行改性,使其在高含水率下更具稳定性得到一个高强、高模、高含水、抗疲劳、抗蠕变、生物相容性好的人工韧带纤维;202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李向前研究了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杂化分子KPOM-mPS(m = 1、2 和 3)以及KPOM-PS-PEO的合成、表征和自组装,探索了不同结构体系的三元杂化分子在不同溶液条件下的组装行为;202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武伟威使用基于激光干涉测距和柔性铰链的微力学传感器,搭建了微量样品流变仪,其测量仅需约2mg样品,以解决样品量少无法进行流变测试的困难;202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董方亮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结构单元:噻吩吡啶二酮,以此为核心开发了一系列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应用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取得了良好的器件性能,为设计与合成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提供了新策略。 研讨会现场与会老师就研究生的汇报进行了细致地指导和点评。张金栋表示,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感谢中心精心组织的学术交流平台,使我得以在交流学习中成长。黄浩表示,五年前在中心见面会第一次分享心得,五年后在中心研究生论坛汇报工作。感谢中心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通过此次的研究生论坛交流,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变化,更是发觉了身边同学的共同成长。李向前表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本次论坛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大家都展现出对各自领域的深刻理解,受益匪浅。吴宏波表示,在研究生论坛中,我得到了许多新的见解和启发,也与志同道合的学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收获颇丰。李晓芳表示,感谢中心老师的谆谆教导,感谢平台和课题组提供的宝贵机会,将会再接再厉,奋发向上,不辜负老师们的期待。乔海燕表示,在分享中收获,在交流中进步,感谢中心给予的学习平台,感谢导师的指导和课题组的支持!武伟威表示,通过本次研究生论坛,学习了每个汇报同学所处研究领域的精彩工作,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汇报工作的能力。董方亮表示,通过本次的论坛交流,见识到了各个科研领域的魅力,也学习到了各位同学的宝贵科研品质,希望自己能砥砺前行,不断进步! 据悉,中心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探索通过组织“CALM探索课程”传授学术前沿和高端应用知识,持续优化中心“研究生入学教育、CALM同行学研分享”等活动,希望以高水平的科研和国际交流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截止目前,已为材料、化学等学科培养研究生300余名,首批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或上海优秀学生称号,已进入兄弟高校或业内知名企业就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