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党建引领促发展 人本保障育英才 ——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党支部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中心建设
发布人:张妮  发布时间:2022-10-14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厚植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依据学校部署,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简称“中心”)于2015年底揭牌成立,邀请校友、国际高分子科学界的领军人物担任主任兼首席科学家,重在立足国际低维材料领域前沿研究,为学校引育人才,夯实一流学科建设,拓展新的学科增长点。2018年4月,中心党支部成立,截止202210月,中心党员达12名,其中研究及技术人员10名。作为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新建设的直属研究机构,中心党支部针对中心“平台新、机制新、人员新”等特点,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立足落实“三大主体责任”,以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中心建设为抓手,以党建工作引领保障“中心”发展。

 

案例说明:

 

1、立足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弘扬为学之道,创建学习型“中心”

中心目前27名研究及技术人员均从海外、校外遴选引进,党支部注重立足意识形态主体责任,依托“CALM之问、PI联席会、教职工会”等平台,多途径组织加强教职工思政学习,构建优良学术文化氛围。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师承钱宝钧老校长,其坚持“恩师待己之道,今日再待弟子”,在中心倡导“立天地之正气,做儒雅之学问”的为学之道。党支部成立后,坚持党管人才,结合对为学之道的践行与弘扬,专题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等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科学家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中的重要讲话及“教师十大准则、从严治党”等重要文件,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支部党员和教师头脑。同时在学校组织和统战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推荐中青年学者参加中组部、上海市委党校、上海教卫党委系统及学校等专题研修,增强中青年学者的大局观,提升为人为师为学的格局与品格。

其中,党支部适时建设“CALM之问”平台与主题党日有机结合,由中心教师轮流担任召集人,围绕“中心发展及个人成长”主题发问,结合具体问题邀请校内外专家与全体教职工学习研讨。“CALM之问”自2018年10月首问以来,党支部已邀请程正迪、朱美芳、王笃金等学界大家,相关校领导,科研、教务、资产等部处及材料、化工等学院负责人与中心教师深度交流,涉及“科研方向确立、成长经验回顾、学生培养心得、仪器平台搭建、经费使用规范”等多方面。教师们纷纷表示,议题设置实际,专家解答到位,交流互动深入,此类学习模式不仅让大家及时知晓了具体问题解决的路径,更对问题产生的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国情、校情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尤其对“如何因地制宜办好中心、做好学问、当好老师?”等关键问题明晰了方向,强化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识,增进了“科技自主自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立足基层党建主体责任,围绕中心工作,创建创新型“中心”

中心致力于建设人才集聚、机制创新和设备先进的“学术高地”。为实现中心的战略目标,党支部注重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持续推进中心关键领域创新。

党支部适时推选德才兼备的特聘研究员代表担任支部书记,优秀的青年研究员、技术和行政人员担任支委委员,在支委配备分工中体现代表性,同时推行党员教师与党外教师的“一对一”结对制度。中心重要工作议题在支委或支部范围提前酝酿、及时沟通。并立足党员带头,协调研究人员各展所长组建“人才引育、人才培养、仪器管理”等小组推进核心工作的研讨,确保核心工作的规划与落实。同时立足党支部结对,建设与人事、科研、国重及先进科研单位等支部的共建机制,在与相关部处、学院共谋发展中倡导并践行“学科统筹、协同创新”的理念。

党支部尤其重视配合并保障中心实施“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全力支持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拓展工作:组建国际学术委员会并开好系列会议,汇聚的13名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科学家、产业专家指导中心的研究方向、学术创新,把关研究队伍的引进培养、评聘考核等工作,为中心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智力支持;探索科研组织创新,在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先进低维材料”研究特色,建设“高分子结构与动力学、精准化学合成、杂化功能材料、智能有机光电、特种高分子材料”研究平台,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问题推进系统研发的同时,结合教育部高校碳中和创新行动计划等契机,前瞻性布局新建“高分子材料碳中和”研究平台。所建六大研究平台构筑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开发研究的研究体系,22名平台研究人员坚持特色科研,同时平台内部和平台之间注重互补合作、团队作战;并深入教改、深化产学研合作,其中连续3年开设的《CALM探索课程》结合中外高分子学科研究生教育优势,聚焦“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化学精准合成策略”“低维材料高端应用”等模块,邀请10余名国际科学界大师及产业界专家授课并对校外开放,吸引来自复旦、南大、华南理工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800名师生以及企业技术骨干参加。策划承办的中国化学会复杂流体流变学研讨会暨讲习班汇聚来自交大、浙大、长春应化所、川大的专家主讲,吸引全国30余所高校院所和10余家企业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学生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会。

 

3、立足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坚守风清气正,创建服务型“中心”

针对学科交叉创新平台面临的“协同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青年人才迫切发展需要”等难点,中心党支部注重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服务意识,建设人本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全力支持人才与学校共发展、共成长。

党支部注重践行“以人为本、师生为先”的理念,倡导中心从教师需求出发,建设服务意识强、专业水准高的服务团队。中心目前的服务人员多是从北大、中科大、华理等校毕业的博士,分“科研、仪器、资产、后勤”等模块并推行“服务主管制”,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创业初期的研究人员积极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服务。坚持每周至少一次的服务团队研讨及培训制度,既悉心培养又严格要求,以高标准建设“大局观责任感强,既善开拓又守规矩”的技术支撑和行政服务团队。

党支部同时注重倡导中心教师树立为学校发展服务的意识,即中心是学校的中心,要以学科交叉为特色,服务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目前中心教师多在材料、化工、信息、纺织等学科承担有科研或教学任务,并在积极加强与校内、行业内、国际上同行顶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为提升学校学术声誉贡献力量。同时倡导教师服务社区与社会,已有5名学者担任民主党派主委、副主委或成为相应群体骨干,1名学者当选区人大代表。

同时,党支部在中心内还探索构建以“支委会”“支部大会”为引领保障,“核心工作小组会”“服务团队会”研讨执行,“PI联席会、国际学术委员会、主任办公会审议决策的内部治理结构,团结全体教师共同开创集体决策、按章办事、公开透明的治理局面“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

 

案例实效:

 

如今,在党支部的引领和保障下,中心队伍构建、科研教学、实验室平台及文化建设等稳步推进,人才优势正在日益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截止202210月,中心已从美国普林斯顿、耶鲁、伯克利、加州理工、加州圣芭芭拉分校、德国德累斯顿、瑞典林雪平、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机构引进优秀中青年学者30人(平均进校3年、近一半年龄在35岁以下),中心“学缘多样、学历优秀、研究前沿”的学术队伍梯队基本构建。中心布局的六大研究平台立足学科交叉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初显成效:基础性研究平台“高分子结构与动力学”着力拓展学科增长点;应用性研究平台“化学合成”“杂化功能材料”“智能有机光电”着力提升相应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产业化平台“特种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碳中和”着力承接国防军工领域或碳中和领域重大任务,团队依托原有研究基础和优势,已与航天集团、兵器集团、原子能研究所、中广核、华谊、陶氏化学等单位达成合作协议,相关成果已开始应用于国家重点装备或行业重大需求中。

中心已有15人次教师获得“基层党建、师德师风、安全文明”等领域的校级表彰,以支部书记储玲玲为代表(已先后两次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并获“上海巾帼创新新秀奖及上海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2名平台研究人员20人次入选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计划,均获国家或上海自科项目支持,Nat.Mater.,Sci.Adv.,Nat.Commun.等顶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承担有国家或省部重点研发项目,配合学校申报军工扩项任务及推进碳中和领域重大专项,并承办有软物质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东方科技论坛、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过渡金属催化研讨会、带电高分子体系的结构与动力学研讨会等业界重大学术会议,为学校赢得了声誉。主办的CALM TALK逾百场,邀请国内外学术大师悉心指导学校及中心学术进步,优秀中青年学者深入分享最新成果及研究心得,浓厚了学校学术氛围。同时,中心已为材料、化学、信息等学科培养研究生近300名,首批研究生已发表高水平论文,获评国家奖学金或专项奖学金,入选上海市学校优秀毕业生或优秀学生,进入中车集团、中国商飞、3M等企业就职或北大、科大等高校深造。中心师生同时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主动担当、无私奉献,在学校或社区捐款捐物,报名核酸采样、心理咨询、后勤运输等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目前,中心建设有“集约化管理、专业化开发、信息化运作、重辐射共享”的三级仪器平台(含30个物理、8个化学实验室、1个公共仪器平台、2个小型生产线)设备先进、管理有序,在满负荷运作,中心师生均在苦干实干、奋发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