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分子ITIC的探索之旅——北京大学占肖卫教授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
发布人:张妮  发布时间:2018-10-08   

920日,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系副主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占肖卫教授访问中心并作了题为《明星分子ITIC的探索之旅》的CALM TALK学术报告。来自先进低维材料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等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心特聘研究员唐正主持。

在两小时的报告中,占肖卫教授先从光电领域最早的历史开始谈起,包括光电器件的分类与应用,以及国际上多个课题组分别对提升光电转化效率所做出的贡献,这让很多新生对于光电领域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占肖卫教授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结构出发,引出了由其课题组合成的电子受体“明星分子”ITIC。一直以来,聚合物电子给体与富勒烯电子受体的活性层组合可以达到较高的转化效率,然而富勒烯电子受体材料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如高度对称的球形结构使其加热或光照时易聚集、成本高、LUMO能级低等。占肖卫教授课题组在2015年合成非富勒烯电子受体ITIC,打破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在受体材料上所受到的种种局限,自此非富勒烯电子受体材料开始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至2018年,经过三年的实验及改进过程,占肖卫教授课题组成功合成ITIC类受体,使转化效率从7%迅速飙升至17%,大大超越富勒烯体系。其课题组为合成的非富勒烯体系命名为“稠环电子受体”,为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开拓了新概念、新效率、新纪元。

占肖卫教授生动风趣的讲述其课题组逐步思考与合成非富勒烯受体的过程,将长链分子的端基与侧链的时常变换比喻为“振兴边疆”,将分子链中心的稠环骨架的保持比喻为“巩固中原”,令在座师生欢笑之余也领会了实验过程中思考的重要性。占肖卫教授的经验分享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共鸣,报告之后众多师生向他请教ITIC类分子在液晶材料方面、Voc损失层面等问题,占肖卫教授对师生们的疑问进行了详细解答。

(占肖卫教授分享研究成果)

占肖卫教授2002年获中国学会青年化学奖,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获得中科院优秀导师奖,2015年获得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14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2015,2016,2017年)、英国皇家化学会top1%高被引中国作者(2015,2016年)和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7,2018年)。占肖卫教授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光电性能表征和器件研究,共发表SCI论文26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63篇,影响因子20以上的论文49篇。所发表论文被引用22000余次。

  

撰稿:王静 崔文莉    摄影:张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