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天地之正气 做儒雅之学问 程正迪院士走进周周讲 与学子分享求学之道 |
发布人:任振夏 发布时间:2016-04-29 |
4月19日,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学术交流室座无虚席,程先生作为周周讲第256期主讲嘉宾,与东华学子们畅谈其在中美等国为学为师的经历与感受,分享了当今国际化背景下的求学之道。 程先生是美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杰出校友,于1981年获我校化学纤维硕士学位,师从学校老校长、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教育家钱宝钧先生。“东华大学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程先生在讲座开场便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他回忆起钱先生等恩师对自己的教诲,颇为感概:“当年我在华纺教数学,晚上6点多常与好友去打羽毛球,路过的钱先生会在一旁观战,休息间隙就与我谈‘高分子没有统计力学走不下去’,鼓励我跨学科考他的研究生。在就读期间他还常主动找我逐字逐句指导修改论文。”……正是钱先生等中外导师的悉心教诲让这位数学老师转成了高分子科学家。程先生铭记师恩,像恩师待自己一样对待学生,带教的84名博士、40多名硕士、60多名博士后已遍及世界各地。他也希望通过回母校创设中心、带教博士来报答师恩,传承为师为学的好传统。 程先生与同学们分享了求学路上对大学本质的认识。他认为,大学的本质就在于优秀的老师及学生。大学培养的是一代代的学生,延续的是民族的灵魂,所以大学应是能抵得住浮躁社会诱惑的净土。无论社会大环境如何,大学都应致力于营造课题组的“小净土”、院系的“中净土”、大学的“大净土”。 程先生还从自己60多岁坚持吹玻璃仪器、做实验、与企业紧密合作等经历谈起,建议青年学子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尤其要注重“difference”,科研中低级或高级的重复都没有出路,中国的科研要致力于做引路人而不是跟随者,这需要静心读书、耐心积累和潜心科研,并善于与企业交流,发现源自工业界的科学问题。 程先生同时强调了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对教师而言,教师对社会交代的不是发了多少文章赢得多少科研经费,而是培养了多少好学生。而不同年代与个体的学生有着完全不同的个性,对每个学生都应认真分析,有的需指导其开阔心胸,有的则需激励其踏实奋斗……在其研究组内,学生们基本都是农村出身或从小县城走出来,没有“富二代”“官二代”。他们中,既有国际学科奥林匹克金银牌选手、国家集训队队员,也有来自非985、非211院校的毕业生。“如果他们进来时不错,出去时也不错,那只是我的失败。”程先生表示,“人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的,我必须像父母一样把好关,用心教好每个人,学生超过自己才是最快乐的事”。 程先生激励学子生逢其时,赶上了中国发展的好时代,表示自己会利用至少10年时间为母校拓展研究方向、带教学生研发新材料,希望学子们能“立天地之正气,做儒雅之学问”,致力于为民族复兴作贡献。 程先生深刻的观点、真挚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在场听众。同学们积极提问,与其交流在科研选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及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程先生均细致作答。同学们深受感染,纷纷表示,年过花甲的程先生一辈子都在认真做学问,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虚度光阴呢? 撰写:朱晓旭、杨蓉 摄影: 张兴柯 (转自东华大学主页) |